首页 > 知识普及 > 正文

《何以中国》第三集解码灿若“星斗”的中华文明

[2023-12-20]

    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的8集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三集《星斗》将于22日21:15在东方卫视、百视TV播出,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B站等互联网平台同步播出。《何以中国》第三集解码灿若“星斗”的中华文明 知识普及 第1张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提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本集《星斗》即得名于此。这星斗闪耀的时代,各地的人群彼此认知、交汇凝聚。庙底沟彩陶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尊贵的玉器也在南北之间发生着广泛传播。继《摇篮》之后,《星斗》一集循着时间的脉络,从彩陶与玉文化出发,探寻中华大地上灿若星斗的古文明。

距今5500多年前后,在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出现了高陵杨官寨、华县泉护村、灵宝北阳平、灵宝西坡这些面积数十万甚至百万平方米的仰韶文化大型中心聚落。仰韶文化历时近两千年,庙底沟期是它的中期,因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花卉纹是庙底沟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纹样。考古学家苏秉琦将庙底沟彩陶中常见的纹样誉为“华山玫瑰”,而把创造庙底沟之花的人群称为最初的“华人”。

《何以中国》第三集解码灿若“星斗”的中华文明 知识普及 第2张

《何以中国》第三集解码灿若“星斗”的中华文明 知识普及 第3张


仰韶文化的彩陶,无疑是新石器时代最为绚烂的繁花之一。藉由成熟旱作农业人群的扩散和流动,庙底沟彩陶的影响先是到达了河洛地区,再以黄河中上游为起点,挟风行之势向着北抵阴山、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南至长江的更广阔天地辐射。

彩陶的广泛传播,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表明仰韶文化的社会内部和外部均建立起空前紧密的交流网络。在艺术呈现上,纪录片设计了“花”的意象,在地图上勾勒出一朵繁花,并标注出各地受庙底沟文化影响的典型器物。而这朵“花”,既代表着庙底沟最典型的花卉纹,也暗合了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式”的中国史前文化格局。

《星斗》一集中,纪录片团队通过影视化再现的方式,塑造了西坡青年、凌家滩青年等具体的人物意象;并借由西坡青年沿黄河一路向东探访大汶口之旅,象征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交流互通。考古学讲究“透物见人”,从各地出土的相似器物中,或可想象那个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景象。

在呈现出土文物时,摄制组进行了难度很高的组合拍摄。位于安徽含山的凌家滩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07M23号墓随葬玉石器多达300余件,表明了墓主人的首领身份和史前玉文化的繁盛。摄制组邀请考古学家吴卫红、张小雷,通过考古挖掘时的详细现场记录和反复摆放分析,复原当时复杂又严格的礼俗。

《何以中国》第三集解码灿若“星斗”的中华文明 知识普及 第4张

《何以中国》第三集解码灿若“星斗”的中华文明 知识普及 第5张

在考古学家看来,这些发现似乎证实着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之间,已经存在远距离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交流。随着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扩散、大汶口文化的西渐,以及东方各玉文化中心的形成,华夏各区域间的文化互动交融日趋紧密。这满天星斗竞相闪耀的大地,塑造了早期中国的地理核心。从此,区域文化各有所长、发展并进,积累起中华文明多元化的深厚土壤;区域间日趋深化的交流与互动,为一体化的将来积蓄着力量。

责任编辑:赵军慧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