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巨博新闻 > 正文

“智在未来•文博赋能,为传播喝彩” ——第七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北京举行

[2021-12-23]

3791b74cdaf2b5072f1c3323e57b47c.jpg “智在未来•文博赋能,为传播喝彩” ——第七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北京举行 巨博新闻

2021年12月17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主办,北京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京津冀高校博物馆联盟承办,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协办的第七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暨2021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推介展示活动”在北京广播大厦举行。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万丽君、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金瑞国等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全国7个省市25所高校博物馆、公共博物馆负责人,文博企业代表,主流媒体记者近100人出席活动。来自国内外80多所高校博物馆代表和关注高校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在线网络平台观看论坛同步直播。论坛由著名电视主持人敬一丹主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副处长张富宇、北京市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翠杰、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王志教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万丽君为开幕式致辞。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在开幕式上讲话,他指出,高校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已在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高校博物馆有100余家,2020年共举办各类展览1000余个、社教活动2400余场,接待观众860余万人次,为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将文物工作首次写入党的历史决议,强调要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博物馆事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后,关强副局就推动高校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夯实基础工作。要系统收藏相关学术领域的实物研究资料和实物性研究成果,树立多元征藏理念,不断优化提高藏品质量。要加强藏品管理及信息化建设,推动定级、建档、备案等藏品管理工作。要加强文物保护,加大濒危文物抢救修复,改善馆藏文物保存条件,提升文物保护能力。要充分发挥藏品资源以及高校专业力量优势,搭建开放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提升藏品研究能力和水平。二是提升发展质量。要在服务高校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云展览、云教育等线上服务,推动更多文物“活起来”。同时,进一步挖掘高校思政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形式,推动高校博物馆成为思政教育的新高地。三是创新管理体制。高校博物馆多为内设机构,不具备独立法人身份。要探索通过校长授权等方式,赋予高校博物馆法人主体职责。国家文物局愿与相关部门探索建立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将高校博物馆纳入行业评估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开放服务、人才培养、进口免税、行业交流等政策支持。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利用高校博物馆校友资源及大学公信力,积极争取社会资助、探索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开幕式后,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做题为《博物馆的力量与博物馆数字发展》的主旨演讲。他就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力量”进行深入解读,他表示:“纵观全球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博物馆是一种无形而显在、深沉而又持久的力量,它具备跨越不同文明和时代,在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在认同、体验、情感等多个层次产生影响的硬实力。”《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波、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祁庆国发表主旨演讲。下午,大会论坛由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哈骏、副理事长潘力教授分别主持,14位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智在未来•为文博赋能、为传播喝采”论坛主题,结合本行业、本地区、本部门创新实践做了精彩主旨演讲,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赢得在场观众热烈鼓掌。

大会论坛结束后,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做闭幕致辞,她总结了本届论坛取得的成果,向高校博物馆同仁提出几点建议与期望,她指出:一是深入挖掘、阐释高校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价值,推出一批影响力大、传播力广的展览,这是高校博物馆科研和展览水平的最好证明;二是充分发挥的价值引领作用,让高校博物馆成为大学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三是积极参与“博物馆+”项目,探索高校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增强高校博物馆的自身造血功能。

新华网、光明网、环球网、央视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教育电视台 、中国教育报、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首都之窗、澎湃新闻、弘博网、人民文博、新京报、中国交通广播网、博物馆头条等主流媒体对本届论坛进行了全方位、全景式融媒传播报道。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