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普及 > 正文

牛与牛耕

[2021-03-05]

牛与牛耕 知识普及 第1张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播一粒籽,秋收一旦粮,一年一度春耕忙,有农谚是“九九加一九,耕牛满地走”。随着时代发展,机械代替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牛不再是农耕的主角,但在人类发展漫长的岁月,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让我与大家一起了解古代的牛耕文化。

古代文献中最早记录牛耕的是《论语》。在《论语·雍也》中记载:“子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对仲弓说,犁地的牛生的小牛是赤色的,毛色好,角也长得漂亮,如果就因为是犁地的牛生的牛,身份有问题,不用它来祭祀,山川都不忍心了。

世界上最早的犁地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乌鲁克文化。中国古代牛耕技术的兴起,很可能受到两河流域的影响。从中国的古代文献及考古材料看,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至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广泛应用,牛耕技术也有所推广。

牛与牛耕 知识普及 第2张

驾驶牛犁地的首要条件是让牛完全听从指挥,这样才能进行牛耕。古人利用牛鼻敏感的特点,在牛的两个鼻孔中间穿孔,然后穿上环,环上连着绳索,或者直接用绳索穿在牛鼻孔上,通过这种方式驾驭牛。在中国的牛鼻穿环技术最晚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牛形牺尊的牛鼻上穿有一枚巨大的铜环。《说文解字·木部》记载:“桊,牛鼻中环也。”现在给牛鼻穿孔有专门的金属工具,售价仅数十元。但是在数千年前的古代,首次给牛鼻穿孔是古人的一项重大发明,抓住了控制牛的关键点,残忍而有效。

牛与牛耕 知识普及 第3张

牛与牛耕 知识普及 第4张

牛与牛耕 知识普及 第5张



古代牛耕的图像自汉代开始出现,从图像上看,牛耕的方式从开始时的二牛三人发展到西汉晚期的二牛一人,到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牛一人式耕作。

古人驾驭牛的时候,套在牛脖子上的那个弯曲的木头称为轭。轭的形状和放在牛上的位置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早的牛耕使用直角轭,即一根长的横木绑在两头牛的角上,横木中间与犁的长辕相连接。后来出现了直肩轭,即将横木由牛角后移至牛肩峰处,这种方式称之为“二牛抬杠。

牛耕带来的第一个结果是深耕,深耕能比较彻底地消灭杂草和病虫害,能改良土壤,还能加大吸收人工施肥、水利灌溉的能力。因此,深耕是精耕细作的基础,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牛耕带来的第二个效果是取代了用人力踩耒耜翻土的劳动,不但直接减轻了人们的劳动量,还能大大提高劳动效率,便于大量开垦荒地,从而提高粮食的总产量,生产更多的粮食,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粮食保证。由此可见,牛耕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进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自牛耕开始实行以来数千年的时间里,由于朝代的变更、社会制度的变革,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过多次变化,但是以牛耕的方式进行耕作一直持续到现代化的拖拉机出现为止。在使用拖拉机耕地之前,牛耕始终是中国农村的第一生产力。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